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四川滎經:以“黑砂”為核心 打造地域文旅品牌
2021年07月13日 11:36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堯欣雨
分享到: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13日電 (唐倩 潘陽薇)近日,在雅安市滎經縣嚴道街道古城村的108黑砂藝術村,多樣的滎經砂器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圍繞“滎經黑砂”,當地以此打造“黑砂一條街”、絲路砂都自然教育大本營帶動文旅發(fā)展。

  滎經黑砂以滎經當地黏性極強的高嶺土與炭渣為原料,經過采料、粉碎、攪拌、制胚、晾曬、焙燒、上釉、出爐、入庫等工序,其工藝要求環(huán)環(huán)緊扣,一絲不茍。嚴格的工藝是滎經黑砂質量的保障,也為滎經黑砂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由于堅持純手工制作,我們的黑砂在產量上一直不是很高,但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甚至很多外國游客慕名前來購買。”現年49歲、已有35年砂器制作經歷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滎經砂器”代表性傳承人曾慶紅如是介紹。

滎經砂器。(滎經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供圖)
滎經砂器。(滎經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供圖)

  2008年,“滎經砂器”燒制技藝正式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四川具有標志性的手工藝品品牌。這也給滎經黑砂的生產和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曾慶紅回憶道,“政府先后組織我們到江蘇宜興、江西景德鎮(zhèn)等地參觀考察,學習發(fā)達地區(qū)在開展傳統手工技藝多樣。一些大專院校也紛紛來到滎經,圍繞黑砂工藝品的創(chuàng)意和制作與我們交流經驗,這些都極大地拓展了我們的視野,讓我更堅定地在黑砂工藝品制作上進行探索!

  把非遺資源運用好,把地域品牌發(fā)展好,圍繞“滎經黑砂”,滎經縣進行了大手筆的布局規(guī)劃。曾慶紅的砂器廠所在的108黑砂藝術村,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

“滎經黑砂”制胚工序。(滎經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供圖)
“滎經黑砂”制胚工序。(滎經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供圖)

  108黑砂藝術村總面積約0.5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黑砂博物館、砂器一條街、非遺傳承人及大師工作室等區(qū)域,是集非遺文化保護、展示、體驗為一體的黑砂非遺文化中心。

  其中,藝術村以黑砂文化街為核心,以藝術創(chuàng)作、大師精品、非遺傳承、黑砂體驗為核心產品,聚集了黑砂工藝品旗艦店、黑砂文化精品酒店、青年創(chuàng)作藝術工坊、黑砂會展中心、世界陶藝博物館等文旅融合產業(yè),“藝術村內現有省級非遺傳承人3人、省級工藝大師10人,每年吸引國家級、省級陶藝類和美術類大師200余人次,四川美院、四川農業(yè)大學等高校藝術類專業(yè)學生800余人到藝術村創(chuàng)作,現有黑砂生產企業(yè)達到70余家,從業(yè)人員近千人。”滎經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娟介紹道。

“滎經黑砂”焙燒工序。(滎經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供圖)
“滎經黑砂”焙燒工序。(滎經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供圖)

  據了解,為了促進黑砂文化的傳播,當地還在108黑砂藝術村中建成了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滎經縣黑砂博物館。圍繞滎經黑砂的歷史起源、發(fā)展流變、燒制技藝、傳承創(chuàng)斷、系列產品等內容,黑砂博物館以大量的文獻資料、情景再現、實物展陳等形式布展,將滎經黑砂發(fā)展過程中的起承轉合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除此之外,我們還打造了占地約100畝的絲路砂都自然教育大本營,包含室內和室外兩類教學場所,集產品研發(fā)、項目孵化、人才培訓、項目運營管理為一體!眲⒕瓯硎荆搮^(qū)域主要以發(fā)展研學旅行為目的,深入挖掘滎經黑砂的文旅價值,讓國家級非遺變得可接觸。

  在絲路砂都自然教育大本營里,營地室內建有七大特色工坊,包含黑砂工坊、邊茶工坊、木作工坊、竹編工坊、扎染工坊等,還規(guī)劃多功能活動室、學術報告廳、開放式閱讀廳、戲劇空間、醫(yī)務室等多元化空間;營地室外建有螢火劇場、原木樂園、黑砂窯、戶外運動草坪、戶外自然課堂等體驗式場所,主要開設創(chuàng)意砂品課堂、田園運動課堂、自然昆蟲課堂、先鋒營造課堂等綜合性自然教育研學課堂。

  “未來,在充分挖掘滎經黑砂旅游價值的同時,我們還將加強對縣內黑砂藝人和生產機構的組織協調,集中力量把‘滎經黑砂’做成有廣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地域品牌,把文化這張牌打好!眲⒕暾f。(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