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8月20日電 我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作為生于大巴山長于大巴山的文學愛好者,在那方貧瘠的土地上,從小便如饑似渴的閱讀著我所能找到的一切帶文字的紙片,于是,作為黨報的川報便很早進入了我的閱讀視野,也成了我最初的精神食糧。
但我與川報真正結下不解之緣還是緣于巴中將帥碑林建設。那是1992年,那時我還是在巴中縣人大常委會工作的一名毛頭小子,業(yè)余時間正和當時還在縣人大擔任教科文衛(wèi)工委主任、后來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的張崇魚老先生一道,倡導并修建了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作為將帥碑林的建設參與者,接待了專程前來采訪的四川日報高級記者、資深編輯伍松喬老師一行,并給他們提供了資料。
與松喬老師真是一見如故,后來成了莫逆之交。當他得知我在當?shù)剡是一名小有名氣作家時,疑惑的問“怎么不給川報投投稿?”我只有不好意思的說了實話“投了幾次都石沉大海”。伍老師語重心長對我說:“你能在全國這么多報刊發(fā)表了作品,說明不是文筆的問題,關鍵是稿子不對路,你要讀、要研究川報欄目”。
從那以后,我便認真讀川報、研究川報,說實話過去看川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看書看皮(書皮),看報看題(標題)罷了,F(xiàn)在開始認真讀報后,也再次萌生了向川報投稿的想法,也不時通過郵局向報社寄送稿件。
功夫不負苦心人。1993年4月、6月我撰寫的長篇通訊《巴中又添巴山紅》《中國公寓求變“巴山背二哥”》在川報發(fā)表了,副刊也陸續(xù)發(fā)了我的雜文《話說斗地主》《話說打麻將》。此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便有《一個人與十萬紅軍的英名》《推動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的思考》《石窟群星耀巴山》等各類稿件陸續(xù)在川報亮相。從那以后,給川報寫稿、閱讀川報成了我那青蔥歲月最“扎勁”的事情。
春秋代序,歲月崢嶸。如今,閱讀川報已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課,從未間斷,已融入血脈,成為習慣,也見證了川報的茁壯成長和發(fā)展壯大。
幾十年來,我已把川報作為老師、作為摯友,去學習、去領悟、去尋找答案,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政策水平、情趣愛好、文化品位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提高。
我喜歡川報,不僅是因為我是川報的寫作者,更是因為他的“才情”“品位”:一是政治立場堅定,有鮮明的辦報宗旨。始終堅持把“政治家辦報”放在第一位。在70年的時間長河中,從激情燃燒的建設時期,到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期,再到生機勃勃的復興新時代,川報始終緊跟時代步伐,立足四川實際,貼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思想有深度、報道有態(tài)度、文字有力度,紙頁間流淌的不僅是一個媒體的成長錄,更是一部四川發(fā)展的行進史。二是欄目眾多,內(nèi)容豐富,五光十色,應有盡有,猶如百花園,甚似“文化宮”。在編輯上除突出“高、深、精、廣”等特色外,還始終堅持不因人取文,不以人廢言,給廣大讀者一席之地,讓讀者參與辦報,形成一種生動活波、百花爭艷的局面。三是砥礪奮進,成效卓著。70年來,川報作為四川歷史的記錄者、見證者、推動者,一路風雨兼程,以宏大的敘事能力反映著巴蜀兒女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偉大實踐和生動故事,也以細膩的筆觸為社會萬象做著溫暖或批判的注腳。先后推出廣漢向陽公社改革等典型,大力弘揚巴中經(jīng)驗、東汽精神等經(jīng)驗(精神),重磅抒寫新時期四川轉型發(fā)展、振興崛起的宏偉實踐。期間,挖掘的時代楷模、樹立的英雄人物如群星璀璨;回應的民生關切、聚焦的社會熱點無不在為時代立傳?梢哉f:從這里,聽到黨的聲音;從這里,看到人民的所思所盼;從這里,感受時代的脈動;從這里,汲取前行的力量;從這里,讓我讀懂了四川。
光陰荏苒,時光如梭。三十年來,我也從大巴山的小縣城到了省級機關工作,但無論工作崗位怎么變化,川報卻始終是我的“案頭書”,每日必讀,時時參閱。與川報的緣也越來越深了。不同的崗位的經(jīng)歷,也讓我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對他進行審視。于是,對他的認識也更加深了。
作為政治引領的堅強陣地,他全力傳遞了黨的聲音。70年來,川報始終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圍繞全國全省大局,深入宣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上有亮點,在大是大非原則問題上敢亮劍,在講好四川故事上用真情,成為四川人民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委精神,細致掌握省委核心工作內(nèi)容的重要窗口,展示四川人民風采,傳播推廣先進工作經(jīng)驗,始終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飽蘸理性與激情之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始終為人民抒懷,為時代放歌。
作為理論交流的重要平臺,他盡力推動了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70年來,川報作為全省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陣地,刊載大量理論文章,與時俱進做好了黨的重大理論的宣傳闡釋,使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對“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作為工作交流的重要媒介,他有力助推全省工作高質量發(fā)展。70年來,川報以服務四川改革發(fā)展為己任,深謀發(fā)展大計,遠慮未來趨勢,結合各個時期黨的中心工作任務,廣泛宣傳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和各級黨組織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復興過程中的經(jīng)驗做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奮力奪取全面小康,積極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四川等工作實踐經(jīng)驗做法,多角度展示四川輝煌發(fā)展歷程,廣泛宣傳報道廣大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在不同歷史時期作出的重大貢獻,鼓舞了人心和士氣。
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他竭力傳承了巴蜀文化巴蜀文明。70年來,川報深入挖掘四川藝術資源,刊登了大量反映民族精神、體現(xiàn)中華文化、富含巴蜀元素的文藝精品力作,吸引廣大文藝人才生產(chǎn)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極大提升了巴蜀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和生命力。進入新時代,川報更是堅守人民立場,守正創(chuàng)新、弘揚正道,聚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脫貧攻堅等時代主題,架好文藝作品和受眾的橋梁,推出大量文藝精品力作,引領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講好四川故事、傳遞四川聲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四川助添精神力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潤的文化滋養(yǎng)和精神食糧。
如今,我已在省總工會工作15個年頭了,由于工作性質原因,無論是時空距離還是工作需要,與川報的接觸都比以前更多了。由于川報的重大影響力,如今,川報已成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主窗口,成為引領全省廣大職工建功新時代的主載體……
七十年風雨,七十年芳華。翻過一座高山,又是一片平疇?邕^一個艱難歷程,又是一片萬紫千紅。祝愿川報越辦越好,期待川報用更新、更專、更深、更細的筆觸,書寫新時代川報事業(yè)輝煌壯麗的新篇章!
苗勇,四川省總工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員。著有《山韻》《山民》《散落的文字》《小曲亂彈》《星星點點》《豐碑》《生命蘆山》《直面地震工會旗幟高高飄揚》《歷史不會忘記》《曾溪口》《晏陽初》等文學作品16部。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四川文學獎、梁斌長篇小說獎、成都市五個一工程獎、參評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等省以上文學大獎12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