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中江:全力抗旱供水 產糧大縣竭力“止渴”
2022年08月24日 19:58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堯欣雨

  中新網四川新聞8月24日電 (肖開豐  梁潼)今年入夏以來,中江縣持續(xù)高溫晴熱少雨天氣。受此影響,土壤墑情急劇下降,作物生長受到嚴重影響,局部還出現不同程度的土地開裂現象,旱情形勢嚴峻。同時,人畜飲水壓力較大,農村飲水安全面臨嚴峻考驗。目前,全縣27個鄉(xiāng)鎮(zhèn)受災,農作物受災27.57萬畝,經濟損失約17903萬元。

  針對當前形勢,中江縣多措并舉,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供用水安全?焖俪闪⒁浴罢y(tǒng)籌、部門指導、鄉(xiāng)鎮(zhèn)落實”的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同步建立以水利、地災、氣象專家為指導,民兵預備役、武警部隊、消防救援為骨干的防汛抗旱搶險隊伍。及時印發(fā)了《中江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立即啟動抗旱應急3級響應的通知》《中江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關于落實抗旱應急3級響應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指導文件,全面落實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詳細抓,具體人員包干抓的抗旱責任制,確保人人有責任,層層抓落實。

黃鹿轄區(qū)清理渠道為開閘放水做準備。 中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黃鹿轄區(qū)清理渠道為開閘放水做準備。 中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加緊調度  輸水“救急”

  位于“中江糧倉”永太鎮(zhèn)的金穗源糧食專業(yè)合作社,近年來通過種植技術示范引領,帶動規(guī)模種糧大戶50余戶,種植面積2萬畝,輻射示范帶動農戶200余戶,面積達到1.2萬畝,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貢獻。

  然而目前的干旱形勢,讓負責人常滔犯了愁!跋募居衩渍幱诔榛ü酀{期,沒有水所以到后期玉米沒有籽粒,大豆也是!背L险f,好在人民渠放水,田里有水沒有出現干旱,種植的水稻長勢沒有受影響,能夠按期收割。

  今年,種植戶楊安武承包了600畝水田種植水稻,但受持續(xù)高溫少雨天氣影響,稻田干旱缺水,超300畝水稻灌漿受阻,空秕粒增加,預計將減產70%,直接經濟損失達40余萬元。

  中江縣水利局河湖保護中心黃鹿站站長陳繁榮介紹說,楊安武承包的稻田處于尾灌區(qū),如需大量引水,必須得通過黃通分干渠永北支渠,從遠在38公里之外的黃鹿水庫取水。但水在長距離運輸中會出現滲漏等問題,水流量會隨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少。

  8月15日,水庫輸水到達了楊安武所承包的稻田!叭绻砍渥,預計損失能降低至減產30%左右!睏畎参湔f。

 工作人員在稻田查看旱情。 中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工作人員在稻田查看旱情。 中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形成合力  引水“自救”

  在同樣是尾灌區(qū)的中江縣回龍鎮(zhèn)竹堰新村8社,這里的部分稻田已完全干涸,水稻矮小,無法抽穗,少許稻田出現枯黃。該村約有1120畝稻田,如持續(xù)缺水,預計水稻將減產50%左右,“來水的話,情況肯定會好一些,大概減產25%。”竹堰新村黨支部書記鐘標大說。

  連日來,靠近水塘的村民,多用水泵從塘內引水,暫時緩解稻田缺水問題。但水資源有限,只能解決水塘周圍的幾處稻田。如需大量用水的話,最近能從通濟水庫左干渠引水,距離約為20公里。

  永豐鄉(xiāng)譚受村耕地面積2850畝,今年種植水稻755畝,灌溉水源主要來源繼光右干渠和元華支渠。譚受村今年因干旱災害影響,主要集中在1社、2社、5社、6社水稻種植區(qū)域以及渠道末端區(qū)域出現農業(yè)灌溉用水困難現象。

  譚受村出現旱情后,當地通過繼光右干渠和元華支渠輸水引水,同時組織當地受旱群眾開展生產自救,采取河道抽水、塘堰放水、提灌站提水等措施,解決了目前旱情帶來的影響,保障了譚受村農業(yè)用水和人畜飲水。連日來,抗旱保灌的場景出現在中江縣受旱鄉(xiāng)鎮(zhèn)的田間地頭,繼光鎮(zhèn)繼光村410畝水稻通過當地積極自救,旱情已經得到緩解。

  此外,旱情發(fā)生以來,縣委縣政府統(tǒng)一調度,各鄉(xiāng)鎮(zhèn)立即組織當地干部群眾開展河道、塘堰撈渣清淤工作,力求打通水渠“經脈”,增加引水灌溉量。

  做強服務  供水“保飲”

  伴隨高溫少雨的極端天氣情況,人畜飲水壓力較大,農村飲水安全面臨嚴峻考驗,全縣因旱人畜飲水困難人口162人,因旱牲畜飲水困難77頭,目前已全部得到解決。水利部門對全縣飲水安全實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建立農村供水工程“一站一策”問題臺賬,實行農村居民飲水困難定期報告制度,常態(tài)化更新問題日報、周報,同時通過分時段供水、水桶儲備生活用水等方式提升供水保證率,確保供水保障率不低于90%。

  目前,在全縣落實51名水利工作監(jiān)督員,450名水管員,負責加強水源保護、水質監(jiān)測等工作。對出現飲水困難的地區(qū),進行現場核實,確定應急供水方案,采取增壓、增效擴容、另尋水源、管網延伸、鄰里取水、分時段供水、組織送水等方式查漏補缺。

  旱情發(fā)生以來,水利部門加強與縣級其他部門協作,配合農業(yè)部門立足“水路不通走旱路”,引導蓄水條件較差的地方,特別是人民渠、主干渠非灌區(qū)改種旱制,并持續(xù)優(yōu)化供水計劃,抓好水資源的統(tǒng)一調度與管理,根據實際,科學安排,提高用水效率,全力保障灌溉用水需求。

  此外,為有效應對旱情,全力保障秋糧豐收和飲水安全,中江累計投入資金6918.5萬元,整治病險水庫4座、渠道62.16公里、小型水庫51座、塘堰132口,新建、改造提灌站61座,新增移動抗旱設備20臺(套)。(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