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lyxw > 中新網四川

“津金”攜手促產業(yè) 托起阿壩小金鄉(xiāng)村振興夢
2024年09月29日 15:59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9日電 2023年,小金蘋果產量達8.1萬噸,產值達到5.67億元,果農人均收入達2.6萬元左右.....在農村人口占比較大的阿壩州小金縣,這意味著,蘋果產業(yè)不僅讓全縣農民鼓起了錢袋子,也撐起了縣域經濟的“脊梁”。

 幫扶隊員和主播進行直播帶貨。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幫扶隊員和主播進行直播帶貨。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說起小金縣當?shù)氐奶O果產業(yè),用當?shù)厝说脑拋碇v,就是“老天爺賞飯吃”。自上世紀50年代引入種植以來,蘋果已經從“外來戶”,成長為小金縣的特色產業(yè),當?shù)鬲毺氐乃、適宜的氣候和良好的生態(tài)造就了小金蘋果的獨特品質,深受消費者喜愛。小金也成為阿壩州蘋果的核心產區(qū)之一,以及遠近聞名的“蘋果之鄉(xiāng)”。

小金蘋果長勢喜人。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小金蘋果長勢喜人。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自然條件只是造就小金蘋果好品質的“密碼”之一。站在小金縣沃日鎮(zhèn)木欄村高處環(huán)顧,一棵棵果樹上掛滿了果子,長勢喜人,豐收在望!肮庥泻线m的氣候還不行,我們還要把好蘋果的種植關!蹦緳诖妩h支部書記龍華貴介紹,為大力發(fā)展蘋果產業(yè),沃日鎮(zhèn)連同木欄村、官寨村連片打造小金蘋果核心產區(qū),讓蘋果種植實現(xiàn)了由“零星分散”向“適度規(guī)模”的轉變。

  “目前全村種植蘋果1300余畝,隨著蘋果種植技術的不斷改進,蘋果的產量越來越高,銷路也越來越好。”龍華貴透露,預計今年全村年收入能達到20萬元以上的家庭有30余個。

小金縣蘋果核心產區(qū)。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小金縣蘋果核心產區(qū)。小金縣委宣傳部供圖

  木欄村,小金縣蘋果產業(yè)的優(yōu)質核心產區(qū),蘋果產業(yè)已成為帶動該村經濟發(fā)展和農民致富的“王牌產業(yè)”,給廣大果農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得益于蘋果產區(qū)建設,在新津的對口幫扶下,2019年,阿壩州第一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在小金縣木欄村頒發(fā),村集體經濟組織采用“土地流轉+入股”的方式,引入以住宿、旅游和特色產品分享為核心的品牌企業(yè),以“互聯(lián)網+共享經濟”理念,在蘋果園里建起“共享農莊”,搭建農特產品銷售平臺,探索農旅融合發(fā)展之路,誕生了以鄉(xiāng)村為場景的新經濟業(yè)態(tài),讓當?shù)卮迕裨谠鍪罩赂坏牡缆飞献叩酶h。

  如果說“共享農莊”是“津金”攜手下誕生以鄉(xiāng)村為場景的新經濟業(yè)態(tài);那么“金平臺”則是“津金”攜手在產業(yè)發(fā)展的道路上為小金縣域發(fā)展插上的“云翅膀”。

  “金平臺”項目是新津區(qū)與小金縣在產業(yè)合作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數(shù)字化營銷推廣模式。線上,依托多個平臺龐大的市場訂單,為小金農特產品開辟銷售通道;線下,利用貓鼻梁服務區(qū)二樓的農特產品展銷旗艦店進行展銷。

  “貓鼻梁觀景臺作為四姑娘山全景最佳觀景點,目前,貓鼻梁服務區(qū)農特產品旗艦店的開業(yè)籌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毙〗鸾鹌肺穆霉究偨浝碲w金晶介紹,貓鼻梁服務區(qū)農特產品旗艦店集農特產品、風土人情、文化傳播等為一體,將用于展示小金蘋果等農特產品,計劃在今年國慶期間正式對外營業(yè)。

  目前“金平臺”的運營已經取得了成效。服務范圍覆蓋全省50個重點幫扶區(qū)縣和39個欠發(fā)達縣域,入駐的供應商多達187家,入庫的產品超過5000款,訂單更是超過31萬單,農產品銷售金額高達8000萬元!敖鹌脚_”不僅解決了消費幫扶農產品品種單一、貨源組織難、品質無保障等痛點,更為小金縣的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鋪就了堅實的道路。

  “一顆蘋果”充實了一方百姓致富的“金擔擔”,更撐起了縣域經濟的“脊梁”。從“共享農莊”到“金平臺”,成為小金縣持續(xù)加大引進項目力度,創(chuàng)新營銷模式,做大做強特色生態(tài)產業(yè),立足自身“家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的強有力推手。

  近年來,小金縣大力發(fā)展壯大小金蘋果、高山玫瑰、高原牦牛、釀酒葡萄、生態(tài)蔬菜“五大主導產業(yè)”,打響小金農特產品“安全、生態(tài)、優(yōu)質”金字招牌,已建設一批特征類型各異、產業(yè)鏈條完善、農民增收能力強的現(xiàn)代農業(yè)園區(qū),“小金蘋果”“小金松茸”“小金釀酒葡萄”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