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7月9日電。詈橄迹┙,在峨眉山市煙草專賣局門口,雙福村脫貧戶陳永躍執(zhí)意放下兩籃水靈靈的橘子、一袋沾著泥土的青菜!袄钭予凌硕紟臀屹u了,這點自家種的不值錢,就想讓大伙兒嘗嘗鮮!”
面對這份質樸的心意,峨眉山市局黨員干部既感動又為難——收下不符合紀律,退回又怕傷了老鄉(xiāng)情分。最終,幫扶干部帶著慰問品上門,與陳永躍坐在院壩里算起了“新賬”:“桔子咱們按市場價買,明年您家柑橘掛果,我們幫您搭電商平臺!”
一番話,把老人的愁緒化成了對未來的憧憬。布滿皺紋的臉上綻開笑容,像是看到了那沉甸甸、金燦燦的果實掛滿枝頭。
這份“拉扯”背后,是連續(xù)兩年的暖心幫扶。故事要從兩年前說起。彼時76歲的陳永躍,作為峨眉山市“情暖峨眉”鞏固脫貧成果重點幫扶對象,正對著滿山坡熟透的李子發(fā)愁:兒子在外務工,老伴腰椎病復發(fā),眼看就要誤了采摘的最佳時機。峨眉山市局幫扶干部摸排時,副經(jīng)理杜益在陳家的田壩邊記下了關鍵信息:“勞動力缺口4人,采摘期約2天。”
正是從那時起,峨眉山市局黨員志愿者成了陳永躍家穩(wěn)定的“編外勞動力”,針對他家中勞力缺乏的實際困難,聚焦“采收”與“銷售”兩大難題,建立起一套小而實的幫扶紐帶。

記下需求的第二天,雨停即開工。4名黨員志愿者直奔李子林。山坡泥濘,他們深一腳淺一腳,背上竹簍在林間穿梭。熟透的李子嬌貴,大家格外小心,輕摘輕放。兩天時間,硬是把200多斤鮮果完好無損地從枝頭送到院壩!岸沤(jīng)理他們真趕上了趟!”陳永躍懸著的心落了地。這效率,不僅關乎收成,更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類似的場景在每個收獲季上演。春茶開采時,七八個“幫手”頂著清晨寒氣上山,手指翻飛,兩天助力搶收珍貴明前茶20余斤。枇杷金黃時,突擊隊又來了,連夜分揀打包,只為第二天清晨能準時出現(xiàn)在“助農專柜”。他們早已摸清陳家的節(jié)奏,總是掐著點出現(xiàn),又默默完成,不誤農時,避開午休,把對老人的尊重落在實處!八麄儊淼拇螖(shù)太多了,連我家養(yǎng)的貓都認熟了!”陳永躍笑著比劃。
果子下了樹,如何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這是幫扶的關鍵一環(huán)?紤]到陳永躍家農產(chǎn)品數(shù)量不大但品質好,峨眉山市局的黨員干部化身“貼心銷售員”。

他們沒有追求轟動效應,而是精準發(fā)力:在單位內部群、自己的朋友圈吆喝,發(fā)動職工愛心認購;積極對接城區(qū)幾個固定的“煙火火”便民點,開辟“助農專柜”;干部們的私家車后備廂,常常成為連接陳永躍家小院與城區(qū)市場的“愛心快遞車”——順路捎帶幾十斤李子、幾筐枇杷、一袋蔬菜是家常便飯。銷售雖是小批量,但一年四季,品類輪換,從未間斷。
當陳永躍一次次接過貨款時,他感受到的不僅是經(jīng)濟上的支持,更是一種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囊揽俊!安挥贸钯u,他們每次都記得!崩先苏Z氣里滿是安心。
或許,正是這無數(shù)個“不用愁”累積的暖意,讓陳永躍覺得,非得用自家地里最新鮮的橘子,才能表達那份質樸的謝意。
這兩籃橘子,不只是一筐水果。它們盛著的,是陳永躍老人對“情暖峨眉”幫扶最樸實的謝意,是煙草專賣局黨員這兩年風里雨里、實打實的用心。這溫度,就像陳家地里那嫁接過的橘樹,根扎得深,日子浸得透,等春風一吹,汗水澆灌的情誼,定會結出甜果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