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水稻種子隨“神舟十三號”出征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的消息備受矚目。跟隨飛船一起升空的,還有來自四川的水稻種子。
10月18日,記者從四川省農科院獲悉,省農科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下稱:省農科院生核所)共有100克,3000多粒水稻種子搭載“神舟十三號”飛船進入太空,進行航天育種。
新培育的航天水稻品種
“第一次在我們自己的空間站長時間駐留,機會很難得!闭劶按舜翁赵囼,省農科院生核所生物技術育種與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王平難掩興奮。他介紹,這次種子搭載升空,與以往不同。一是搭載的種子數(shù)量大,為歷次最多;二是駐留太空時間長,達6個月,過去一般只停留10天左右。
航天育種,也被稱作空間誘變育種,太空中的高真空、宇宙射線、微重力等特殊環(huán)境,會讓作物種子發(fā)生基因變異。變異后的種子再帶回陸地,經過科研人員多代篩選、培育,會形成特性穩(wěn)定的優(yōu)質新品種。
“在太空遨游一番后,種子在株高、生育期、米質、抗病性方面都可能產生突變!蓖跗浇榻B,航天誘變是隨機性的,可能1000粒種子只有10粒會產生變異效果,但由于此次在太空的停留時間長,他們預估種子受到太空環(huán)境影響會更大,誘變效果會更明顯。
此次搭載的種子是新構建的水稻恢復系(選育雜交水稻的父本材料)——“川恢970”,具有穗大、抗病、高配合力等特點。王平說,希望通過航天誘變,能夠讓它的米質更好,增加水稻分蘗數(shù),讓穗子更多,產量更高。
此次搭載“神舟十三號”升空的水稻恢復系“川恢970”(選育雜交水稻的父本材料)的種子
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fā)展,參加航天育種的機會更多。自2002年以來,省農科院生核所先后7次搭載宇宙飛船和返回式衛(wèi)星進行太空育種,培育出了20多個水稻新品種,比如花香系列、花優(yōu)系列等。“這些品種抗病性強、米質好,畝產可以達到600-700公斤,已推廣到四川、云南、貴州、重慶等地。”王平介紹,最近,省農科院生核所又有4個航天水稻新品種通過四川省審定。
“一些變異是利用常規(guī)手段很難得到的!蓖跗浇榻B,此前通過航天誘變,他們得到了一個穎殼呈紅褐色的突變材料,創(chuàng)制出了國內外第1個具有紅褐色標記性狀的優(yōu)質香型航天水稻不育系花香A,并選育出長江上游第一個航天水稻——“花香7號”,獲得了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利用這種顏色差異,在水稻制種過程中利用色選機去雜,實現(xiàn)機械化制種,降低種子生產成本。”
花香系列的航天水稻種子(左,紅褐色)與普通的雜交水稻種子對照
不過,當前航天育種的成本仍然高昂!凹兩虡I(yè)的搭載成本比較高,搭載1克種子,費用就要上千元。所以過去我們搭載的種子少一些,一個材料只有十幾粒、幾十粒!蓖跗秸f,這次他們跟隨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技項目參加航天育種,屬于半公益性質。
除了水稻,小麥、蔬菜、園林植物、油料作物等也是航天育種的?汀
“我們吃的太空椒、太空番茄就是航天育種的成果。他們的體型更大,口感也不錯。”省農科院園藝所蔬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志介紹,蔬菜種子在太空中最常見的突變就是畸形,2008年,他們曾把黃瓜種子送入太空,種出的黃瓜體型明顯變大。不過由于成本等因素,近幾年他們未參加航天育種。
據統(tǒng)計,自1987年開始,我國在30多次太空飛行任務當中,已累計將上萬種植物的種子送入太空。(省農科院生核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