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shouye > 中新網四川

林梅:川劇《晏陽初》跨越時空的巴蜀美學表達
2025年05月09日 13:54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晏陽初,是從巴中走出的“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與愛因斯坦、杜威等十位學者和科學家一同被評為“現(xiàn)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之一。2025年4月23日,恰逢晏陽初誕辰135周年與世界讀書日雙重節(jié)點,由巴中市人民政府、巴州區(qū)人民政府和四川省川劇院及相關單位聯(lián)袂創(chuàng)作出品大型現(xiàn)代川劇《晏陽初》,在“第十二屆巴人文化藝術節(jié)”開幕式演出首演成功。本劇以晏陽初為原型,依托作家苗勇所著小說《晏陽初》等文史資料,由巴中市政協(xié)副主席、四川省曲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秦淵編劇,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四川省川劇院院長、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獲獎者陳智林為藝術總監(jiān),國家一級導演劉毅擔綱執(zhí)導,“梅花獎”獲獎者蔣淑梅、“牡丹獎”獲獎者楊娜,四川省川劇院優(yōu)秀青年演員雷云、李雨潔等主演。

  劇目以川劇藝術特有的麻辣鮮香,將晏陽初這位“現(xiàn)代世界最具有革命性的十大偉人”的生命史詩,烹制成一席融貫古今的巴蜀文化盛宴。

  一、平民史詩的川劇轉碼

  全劇通過“天問”的哲學思考、“勸學”的現(xiàn)實困境、“種子”的希望象征、“迎新”的生命禮贊、“回家”的情感糾葛、“守心”的信念堅守、“哭瓷”的民族悲歌以及“定魂”的精神升華,構建了一部關于教育、人性和民族命運的宏大敘事。

  川劇藝術與平民教育主題的碰撞,在序幕“天問”中迸發(fā)出驚人的藝術張力。背二哥們踏著“巴山背二歌”的原始韻律,在層巒疊嶂的舞美投影中走出歷史迷霧。導演劉毅巧妙運用“搭架子”傳統(tǒng)技法,讓晏陽初從觀眾席拾級登臺,與虛擬時空中的巴山背二哥展開靈魂對話。這種打破“第四堵墻”的間離效果,既延續(xù)了川劇幫腔的間離傳統(tǒng),又以現(xiàn)代劇場觀念重構觀演關系,使“開腦礦”的啟蒙吶喊獲得了穿越時空的共情力量。劇中“勸學”一場堪稱川劇丑角藝術的現(xiàn)代性實驗。王公遜的金錢板式韻白與張瓷娃的矮子功相映成趣。許長河夫婦“兩擔變二十擔”的借據(jù)糾紛,將文盲之痛演繹成令人捧腹又心酸的荒誕寓言,凸顯川劇“以喜寫悲”的藝術特質,又賦予平民教育主題更深層的文化反思。

  劇本文學性方面,劇作家秦淵創(chuàng)造性地將四川方言的生動性與文學語言的哲理性融為一體。王公遜的臺詞“格老子借谷子就像他媽個孫子,現(xiàn)在還債了,老子倒成了孫子”等鮮活語言令人忍俊不禁,而晏陽初回家與母親短暫團聚,“舍得小家為大家,莫負天下爹和娘”的鄉(xiāng)愁與大愛,在母與子聲聲淚,晏陽初望娘親一步一回頭的深情演繹中凸顯戲劇沖突與情感張力。

  二、人物形象的立體化塑造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劇,《晏陽初》成功避免了英雄人物塑造中常見的概念化陷阱,以豐富的細節(jié)和復雜的情境呈現(xiàn)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教育家形象。劇中的晏陽初既是胸懷天下的知識分子,又是情系故土的巴山兒子;既是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又是面對現(xiàn)實困境的務實改革者。

  配角塑造同樣避免了臉譜化處理。王公遜這一人物形象尤其出彩,他從一個利用文盲弱勢欺詐鄉(xiāng)鄰的鄉(xiāng)紳(“兩擔稻谷我寫成兩千斤”),到被平教會感化后燒毀借據(jù)的轉變(“多做好事少作惡,開竅我這舊腦殼”),再到難產事件中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沖突(“接生婆怎么能夠是男人?”),最后在抗日戰(zhàn)場上壯烈犧牲(“老子撕爛了太陽旗,咬掉了小日本的耳朵”),完成了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人格轉化。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道德教化,而是展現(xiàn)了平民教育對人心深處的觸動和改造。

  定縣農民們最初對識字的抵觸(“隔壁張三不識字,粗茶淡飯?zhí)疃瞧ぁ?、對新棉種種植方法的誤解(“你們平教會實驗室的種子,怎么會有毒喃”),以及后來主動送婚禮瓷杯的感恩(“是你教會我一撇一捺就讀人”),構成了中國鄉(xiāng)村現(xiàn)代化進程的生動縮影。

  三、穿越時空的現(xiàn)代啟示

  全劇通過“瓷器”(china)這一核心意象,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象征體系。從張磁娃贈送的婚禮瓷杯,到第六場“哭瓷”中瓷杯的碎裂,再到“瓷器就是china,china就是中華”的臺詞,瓷器隱喻著多災多難而又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當晏陽初哭訴“哭瓷器,問china,好久回春發(fā)新芽”時,個人命運、教育事業(yè)與國家前途被藝術性地凝結在這一意象之中,達到了情感震撼與思想啟迪的雙重效果。

  在當代語境下重審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踐,川劇《晏陽初》展現(xiàn)出驚人的現(xiàn)實相關性。當劇中晏陽初強調“開發(fā)智慧”比開金礦銀礦更重要時,我們不禁體悟到教育切忌功利化;更為深遠的是,作品通過晏陽初從在“除文盲,做新民”到“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理念升華,提出了一種超越民族與國界的全球視野。在“定魂”一場中,五大洲的云和四大洋的波成為晏陽初教育理念國際影響的詩意象征。晏陽初與孔子穿越時空的哲學對話,從“天下為公”到“人類大同”的思想躍升,升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表達。

  首演現(xiàn)場,劇目吸引了眾多國外友人點贊。晏陽初作為世界平民教育家、巴人杰出名人代表,在世界讀書日及名人故里首演這部作品,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與意義。新時代文藝是具有強烈歷史主動精神的文藝。當30次劇本打磨的匠心遇見18個月創(chuàng)排的堅守,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一位世界偉人的致敬,更是用好川劇藝術載體在文藝為民、以文化人中用戲曲講好中國故事。

  在世界讀書日這個特殊時刻,世界平名教育史詩,以戲曲藝術特有的寫意美學提醒我們:真正的閱讀應如晏陽初開“腦礦”的實踐,既要扎根民族文化的厚土,又要擁抱人類文明的星空。這種文化自覺與教育理想的辯證統(tǒng)一,或許正是該劇留給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作者系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川劇系黨總支書記林梅)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