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shouye > 中國網

四川省優(yōu)質教育促進會舉辦十周年學術年會
2025年05月09日 19:03 來源:中國網 編輯:韓金雨

  5月8日至9日,四川省優(yōu)質教育促進會(以下簡稱“優(yōu)促會”)第九次學術年會暨第十次工作年會在成都市錦江區(qū)嘉祥外國語高級中學舉行。本次大會以“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何為”為主題,吸引了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名校校長、跨界精英及四川教育工作者等千余人參與,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躍遷背景下教育變革的方向與路徑。

  聚焦AI時代 共商教育使命與創(chuàng)新

  開幕式上,優(yōu)促會十周年宣傳片回顧了十年發(fā)展歷程。教育部原基礎教育司司長楊念魯、省市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及承辦校代表分別致辭,強調教育在科技變革中的核心作用。會議指出,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需堅守育人初心,培養(yǎng)兼具核心素養(yǎng)與人性溫度的“未來擔當者”。優(yōu)促會同步發(fā)布十周年成果《對話教育熱點》及升級版視覺識別系統(VI),并舉辦十年發(fā)展報告暨答謝會,展現在教育扶貧、國際文化交流及學術研究等領域的實踐成果。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態(tài),在帶來智能輔導、個性學習等技術紅利的同時,更呼喚教育工作者主動應對三大核心命題:一是重構知識傳授模式,推動課堂場景從單一教室向虛實融合轉型;二是重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警惕AI工具化陷阱,堅守批判性思維與價值觀塑造的教育本質;三是重建教師角色定位,從‘真理傳授者’轉變?yōu)椤胬硪啡恕,以世界為教材駕馭AI技術而非被技術駕馭!睏钅铘敺Q,教育變革之路需要全行業(yè)以開放姿態(tài)擁抱技術革新,更要堅守育人初心,四川優(yōu)促會十年來在均衡教育資源和AI教育探索方面成效顯著,其經驗值得全社會借鑒。

  活動現場,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書記于麗肯定優(yōu)促會在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推廣成果等方面的貢獻。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知遠分享《生成式智能技術賦能教育教學探索與展望》的清華AI教育實踐案例;重慶大學等高校代表、呼和浩特貝爾路學校等小學代表、成都七中等本地學校代表從大中小學不同視角講述如何迎接AI時代。嘉祥創(chuàng)新學校校長劉剛介紹,當AI可解答所有技術性問題時,教育工作者更應堅守“算法無法替代人性的光輝”,通過個性化教育和精準教學重塑育人本質。

  由四川大學文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徐新建所長聯合成都石室中學、成都七中、樹德中學、嘉祥錦江等學校書記、校長展開的關于大會主題的圓桌論壇將活動推向高潮,大家達成共識:AI時代,牢記人、生命與教育本真,讓技術為教育賦能,教育為技術賦魂。

  此次年會還設置學術沙龍、專題教師工作坊等環(huán)節(jié),邀請學前、戲劇、家庭教育等多領域專家開展跨界對話。參會者一致認為,人工智能不應成為教育的終點,而應成為助力教育公平與創(chuàng)新的橋梁,為培育時代新人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十年深耕教育 助力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

  四川省優(yōu)質教育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嘉祥集團董事長向克堅回顧了協會發(fā)展歷程。十年來,優(yōu)促會以“初心、責任、傳承”為核心理念,創(chuàng)新構建“教育+公益”模式,通過組織名校教師赴小金縣等地開展三年制駐點支教,幫助當地本科升學人數從個位數躍升至168人,并涌現出全班40人集體升學的佳績。協會聯合嘉祥系學校、電子科技大學實驗中學和綿陽南山中學等名校建立長效幫扶機制,在助力教育均衡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出租車司機拒收支教教師車費、家長夜行送萵筍等溫暖故事。

  優(yōu)促會十年間通過研學旅行、專項資助等方式培育出大批優(yōu)秀學子。川大學生在非洲踐行公益反哺承諾,音樂教師推動中美教育交流,藏族學生返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等典型案例,印證了“傳承教育星火”的實踐成果。協會創(chuàng)新引入社會力量,通過企業(yè)家資金支持與智慧賦能,構建起融合社會需求的教育評價體系,探索出人工智能時代堅守育人本質的發(fā)展路徑。

  至今,優(yōu)促會已發(fā)展成為輻射全國的教育共同體。十年來累計開展民族地區(qū)支教、公益研學等項目百余個,形成“政府指導+名校實踐+社會支持”的協同模式。未來將以“教育責任擔當”為旗幟,持續(xù)深化教育幫扶機制,計劃拓展涼山、甘孜等更多幫扶區(qū)域,著力培養(yǎng)具有文明傳承意識的新時代人才,讓優(yōu)質教育星火照亮更多求學之路。

  站在成立十周年的新起點,優(yōu)促會提出將圍繞“教育強國”戰(zhàn)略,深化區(qū)域教育現代化研究,推動優(yōu)質教育資源社會化共享,未來通過系統化資源整合,助力四川教育強省建設,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服務現代化人才培養(yǎng)貢獻力量。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