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txsc > 中新網四川

四川道孚:雪域校園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2025年09月23日 09:59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3日電 (劉忠俊 何曉紅 高絨卓瑪)9月下旬,道孚縣城關第二完全小學操場上,孩子手拉手跳鍋莊,童謠伴著笑聲回蕩。這所扎根甘孜州群山間的學校,自建校以來,用50余年的堅守將民族團結種子播撒在1230名多民族學子心中,先后獲甘孜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等稱號,成為高原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樣本。

書畫展吸引學生們參觀。道孚縣委宣傳部供圖

  校園處處是“課堂”團結理念入人心

  “‘石榴籽’標語是不是說我們像一家人?”課間,學生次仁土登指著教室墻上的標語,向老師陳秀梅提問。這樣的場景,是該校民族團結教育日常的縮影。從教學樓前“請講普通話、請寫規(guī)范字”標語,到操場旁融合唐卡元素與水墨風格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彩繪;從清晨校園廣播里岳飛抗金、格薩爾王的英雄故事,到圖書角的《民族常識》《雪域少年》等書籍、樓梯轉角“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民族諺語木牌,甚至食堂餐桌貼畫里孩童一起吃飯、學習的溫馨場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了校園每個角落!耙屆褡鍒F結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孩子們天天能看見、能觸摸的東西!毙iL旦真說,這些精心設計的團結理念,變成孩子們日常能感知的具體事物。

  特色活動“活”教育民族情誼樂交融

  “56個星座56枝花,56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年深秋,學!懊褡鍒F結杯”紅歌賽是校園盛事;孩子用嘹亮的歌聲傳遞民族深情、歌頌美好生活。

  為讓民族團結教育走出課本,學校創(chuàng)新打造“主題班會+競賽展演+實踐體驗”三維課堂。主題班會上,老師帶著孩子們做“民族服飾拼圖”,用彩紙拼出藏袍、察爾瓦、漢服;書畫展中,學生用唐卡技法畫天安門,以水墨繪出《康定情歌》里的跑馬山,用亮片粘出火把節(jié)的熱鬧場景,百余幅作品共同拼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長卷;秋季運動會上,孩子們無論是沖刺跑道還是協(xié)作拔河,都用青春的活力詮釋著團結與奮進的內涵。 

  “上次藝術節(jié),我和卓瑪一起跳了鍋莊,她還教我藏語‘謝謝’!”學生王喜惠稱。如今,融合鍋莊的豪邁、秧歌的歡快、達體舞的熱情的歌舞表演,已成學校保留節(jié)目;每次演出結束,孩子們都會手拉手鞠躬,齊聲喊出“我們是一家人”,成為校園里最美的聲音。

  千里“手拉手”跨地域傳溫情

  “成都老師帶來的VR課,讓我們真切看到了大海。”說起送教活動,學生們至今難掩興奮。依托對口支援政策,道孚城關二小與成都郫都區(qū)犀浦外國語小學、浙江金華婺城區(qū)環(huán)城小學等3所小學結成“手拉手”伙伴學校,每年都有外地教師跨越千里來校。

  每當團隊抵達,孩子們總會捧著潔白的哈達,圍在老師身邊送上歡迎歌。成都教師帶來的“智慧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設備,高原孩子“走進”故宮博物院,見到了從未見過的海洋生物;金華教師徐學慧的“趣味閱讀”課上,孩子們跟著故事走進江南水鄉(xiāng),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在教研活動中,兩地教師圍坐討論“如何在數學課里融入民族元素”,郫都區(qū)老師楊德容分享的“用藏族諺語教應用題”的方法,讓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與心的靠近。”教師徐學慧說,臨走時,學生給她寄來親手繪制的唐卡,畫面中,成都的熊貓和道孚的牦牛并肩站在雪山下,旁邊寫著“我們永遠是朋友”。

  家校攜手“扎深根”團結之花遍社區(qū)

  “阿佳(藏語為‘大姐’),這是孩子的成績單,我再給您講講‘兩免一補’政策!敝苣處熃笛雭淼綄W生曲珍家,與家長親切交流。學校78名教師與292戶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將民族團結教育延伸到千家萬戶。教師班馬拉姆走訪學生陳軍家時,發(fā)現孩子拼音基礎薄弱,便主動提出每周上門輔導,還經常帶著自家孩子和陳軍一起做游戲、學知識;教師馬芳則用“擺龍門陣”的輕松方式,給家長講民族團結故事。

同學們歡迎遠道而來的老師。道孚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與酥油茶制作、教同學捏糌粑;還有些家長送來各類繪本,和孩子們一起品讀民族英雄的故事!班徖镩g經常串門,孩子放學后,誰家有空就幫忙照看!鼻涞膵寢尫Q。

  近年來,道孚縣以“校園+社會”雙輪發(fā)力,推動民族團結工作走深走實。在校園中,大力推廣“民族團結”特色教學模式;在社會層面,常態(tài)化開展“民族團結進家庭、進寺廟”實踐活動。同時,建立121個“石榴籽”工作站點,培育300余名“育籽員”,將民族團結服務延伸至基層群眾身邊,讓民族團結種子在雪域大地深深扎根、結出豐碩果實。(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