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whty > 四川在線

325萬處!四川文旅資源家底查清了
2021年01月25日 09:46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羅會江 楊立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宜賓高縣發(fā)現(xiàn)罕見“桫欏!

  日前,記者從省地礦局獲悉,歷時近兩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工作圓滿收官,“五維合一”系列普查成果在成都順利通過省級評審,分別查清全省文化資源300余萬處、旅游資源約25萬處。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旅游學會等單位和組織的專家對普查系列成果進行了認真評審。

  據了解,“五維合一”即《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標準體系》《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工作手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報告》《四川省旅游資源保護與利用指南》、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云平臺。本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文化旅游資源家底,其中,文化資源共六大類3057417處,包括文物(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古籍、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館藏品、傳統(tǒng)器樂樂種、地方戲曲種等,旅游資源八大類245612處,包括歷史遺跡、建筑與設施、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旅游購品、人文活動、天象與氣候景觀等。

  古藺溶洞發(fā)現(xiàn)“三魚共頭”巖畫

  專家們一致認為:本次普查工程浩大、組織科學有序;普查成果豐碩,全面系統(tǒng)合理;普查創(chuàng)新探索,示范引領效應突出!拔寰S合一”的普查系列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為科學保護管理、合理開發(fā)利用資源和政府規(guī)劃提供決策依據和支撐。

  我省是全國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試點省,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fā)司副司長徐海軍表示,四川高質量完成了普查工作,在全國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為全國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打造了“四川樣板”,貢獻了“四川力量”。

  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游勇表示,下一步工作重點是進一步完善好、宣傳好、謀劃好、轉化運用好“五維合一”的普查成果;編制“十四五”文旅規(guī)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規(guī)劃、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guī)劃等系列規(guī)劃;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新業(yè)態(tài)、新產品,促進文化旅游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

  本次普查工作由省文旅廳牽頭,省地礦局承擔具體業(yè)務工作,即全省文化旅游資源普查的技術總包和外業(yè)指導工作兩項任務。自普查工作啟動以來,組織了22家單位,總計約1000名外業(yè)工程師投入其中,在省外業(yè)工作組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下,他們深入普查一線指導,為普查工作的圓滿完成奠定了基礎。

  省地礦局副局長李成冰表示,下一步要共同做好普查成果的總結、優(yōu)質資源宣傳推廣和孵化的“后半篇”文章;同時,他建議,緊密結合國家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精準劃定靶區(qū);開展重要戰(zhàn)略區(qū)、重點資源富集區(qū)、重要景觀走廊(帶)以及地學研學等重要文旅資源的專項調查、潛力評估和開發(fā)利用研究。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