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4月22日電 題:四川古籍修復師: “再造善本”讓孤本不孤
作者 單鵬 王磊
“金鑲玉”裝的《文心雕龍》靜靜躺在四川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師袁東玨辦公桌一角,平整地壓在厚實的木板之間,“這個步驟叫‘壓平’,估計再有半月,就可以拿去打眼、裝訂了。”袁東玨說。
4個月前,當這部明刻本《文心雕龍》從地下庫房取出時,書身已布滿歲月剝蝕的痕跡:因紙張纖維老化,泛黃的書葉脆弱不堪、相互粘連;紙張蟲蛀嚴重,局部還有霉爛。年逾七旬的袁東玨是這部《文心雕龍》的“主治醫(yī)師”,她花了4個月時間“搶救”這部古籍。
四川是古籍資源大省,擁有古籍收藏單位138家,漢文古籍藏量約187萬冊。古代文獻典籍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
古籍修復離不開古籍修復師的巧匠之手。在四川省圖書館內(nèi)的省古籍修復中心里,袁東玨正在工作臺前修復一部清代乾隆時期的家譜。臺面上,一張薄如蟬翼的書葉平整鋪開。燈光下,蟲蛀、龜裂所造成的書葉破損觸目驚心。袁東玨用毛筆蘸著漿糊,把手工制作的補紙與古籍破損處粘合在一起,“補破相對容易,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要先補書口,這有利于加固書葉;同時還要觀察書的紋路,將補紙的紋路與之對齊!痹瑬|玨解釋說。
面對蟲蛀、霉變、酸化、斷線等古籍“通病”,毛筆、鉛錘、剪刀、尺子等傳統(tǒng)工具加上古籍修復師的豐富經(jīng)驗仍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手段”。作為四川省圖書館目前年齡最長、資歷最老的古籍修復師,過去近40年間,袁東玨修復的各類珍貴古籍及書畫、圖檔資料多達355種、4088冊,其中不乏四川省圖書館鎮(zhèn)館之寶《洪武南藏》等珍本、孤本。
“古籍修復這門技術入門很快,但門道很多。由于古籍破損狀況各不相同,修復方案也要不斷變化。”袁東玨說,古籍修復師要善于運用“望聞問切”發(fā)現(xiàn)古籍的“病因”,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案。
與此同時,一批新技術啟用使得古籍修復更加精細。據(jù)四川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古籍部副主任羅涵亓介紹,測厚儀以及紙張纖維分析儀的投用,可以更準確地測算出書葉厚度及成分,以便精準匹配補紙;測酸儀能準確測量書葉酸度,從而檢測古籍修復脫酸效果;低氧充氮殺蟲室為古籍儲藏提供近乎無氧的空間,可有效避免蟲蛀難題。
在信息技術加持下,四川省圖書館部分珍貴古代文獻已進行影印再造,依據(jù)原書板式制作成“再造善本”;一批古籍的影像也已保存制作成電子書,供讀者在網(wǎng)絡數(shù)字閱覽平臺閱讀。自2007年以來,四川省圖書館已完成館藏再造明初版《陳老蓮水滸葉子》、清稿本《四川南閬鹽務圖說》、明版《華陽國志》等善本近30種!斑@種方式能拉近普通讀者與古籍的距離,古籍再生性保護將讓孤本不孤、化身千百。”羅涵亓表示。
記者離開時,袁東玨停下手里的工作,起身來到另一處工作臺與幾位年輕的古籍修復師一起制作拓包。這些古籍修復師將在“世界讀書日”當天走進成都一所小學介紹拓片制作技藝,圓鼓鼓的拓包正是關鍵道具,“希望增進青少年對古籍的了解,培養(yǎng)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痹瑬|玨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