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新網銀行五周年:數字技術助小微金融服務破題
2022年01月07日 13:36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7日電 (湯雁)小微企業(yè)在我國經濟中扮演著“毛細血管”的重要角色,不僅為經濟增長貢獻頗多,更是撐起數億家庭的生計,但他們普遍抗風險能力薄弱,獲得金融支持的能力不足。緩解小微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是金融業(yè)的重要任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高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2015年國家開啟了民營銀行的試點,先后有19家民營銀行開業(yè),其中,位于成都的新網銀行于2016年12月28日開業(yè),成為西部第一家民營銀行,也是新一代數字原生銀行。

  兼具民營企業(yè)和金融機構的雙重背景,肩負著補位普惠金融、促進民營經濟發(fā)展、優(yōu)化銀行業(yè)競爭結構、改善中小微企業(yè)及“三農”金融服務的使命,過去五年,新網銀行從科技投入、用戶體驗優(yōu)化、普惠金融服務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白紙畫藍圖  打造數字原生銀行

  作為新網銀行行長,江海帶領新網銀行快速奔跑,成了民營銀行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通過五年的實踐,新網銀行的創(chuàng)新方法論逐步成型。

  在江海看來,科技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和經濟的運行方式和連接方式。而對于金融行業(yè),正好處在數字化紅利和底層基礎設施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機遇期。

  因此,雖然產品不斷升級,渠道也不斷擴大,但是新網銀行要成為一家業(yè)界領先的數字原生銀行的目標從未改變。

  不過在2016年開業(yè)伊始,擺在新網銀行面前的卻是個“三無”現實:沒有現金業(yè)務,沒有存量的網點體系,也沒有存量客戶。

  如果對比其他民營銀行,新網銀行更顯得“一窮二白”:在互聯網入口、技術、人才等各方面上都是一片空白。

  不過,在江海等新網銀行管理層看來,新網銀行的劣勢其實正是優(yōu)勢,正好從零起步,白紙畫藍圖。

  明確市場定位  創(chuàng)新風控方法論

  成立五年以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新網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趟出了一條差異化發(fā)展的道路。

  從市場定位來看,新網銀行以“普存小貸、移動互聯、普惠補位、線上線下”為經營方針,專注普惠金融服務,致力于成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長尾市場的服務者、大中型銀行的補位者。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新網銀行服務的客群,其身份特征多為個體戶,學歷多為大學本科以下學歷,主要集中于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客群下沉現象明顯,與其他銀行差異化明顯。

  從營銷渠道和服務模式來看,新網銀行沒有線下網點,就積極打造互聯網產品,在業(yè)內率先開啟無接觸服務;沒有現成數據,就積極與銀聯等機構合作,夯實數據基礎;沒有業(yè)務經理,就利用大數據算法和各種消費場景及供應鏈,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為全國客戶提供全在線、全實時、全客群的金融服務。

  作為一家全網展業(yè)的金融機構,新網銀行99.6%的貸款都是通過線上自動審批發(fā)放,已經服務了超過6300萬用戶,累計放款超過6000億元,貸款不良率長期穩(wěn)定在較低水平。

  這一成績的背后是一套風控方法論:數字技術為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提供了一把鑰匙,通過全流程數字風控體系,解決行業(yè)所面臨的“作業(yè)成本高”和“風險識別難”,這也是新網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以科技為本  技術立行

  新網銀行的法寶是技術立行。江海是技術信奉者,他相信沒有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今天的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

  技術立行不是一句空話。新網銀行科技相關人員占比高達70%,在民營銀行中位居前列。從員工構成來看,約有三分之一來自金融機構科技部門,還有三分之一擁有互聯網從業(yè)經歷,剩下的三分之一來自金融IT企業(yè)。

  作為一家以科技驅動的數字原生銀行,新網銀行通過多元化招聘,日常工作中的碰撞與融合,讓科技與業(yè)務更充分地融合,讓員工逐漸成為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復合型人才,從而為“技術立行”打下堅實基礎。

  正是以科技為本的發(fā)展思路,讓新網銀行成為國內第二家獲得高新技術企業(yè)認定的銀行,第三家取得線上信貸業(yè)務備案許可的數字銀行,提交了三百多項專利申請,先后承擔多項人工智能相關重大專項課題。

  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發(fā)明和專利并非是紙上談兵的屠龍之技,而是從業(yè)務中來、到業(yè)務中去,與銀行業(yè)務及普惠金融服務場景高度融合。

  尤其是在數字風控方面,通過云計算、大數據風控、機器學習等技術的落地,不僅滿足中小微群體“短、小、頻、急”的融資需求,大幅提升線上貸款的審批效率,還能有效控制風險。

  比如,新網銀行的不少用戶缺乏征信記錄,甚至有些用戶根本就沒有貸款記錄,對于這些業(yè)內俗稱的白戶,如何評估信用情況?

  針對這種情況,新網銀行廣泛使用機器學習模型,比如GBDT、XGboost、神經網絡等,大幅提升防范風險的能力。

  五年的實踐顯示,新網銀行能夠有效地服務缺乏信用歷史數據的用戶,并為征信白戶建立信用檔案。

  做好補位者:“往下走”與“往上走”

  2020年,疫情的發(fā)生,使民營銀行們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比如,借貸人以疫情期間生活困難等理由,還貸意愿降低,金融領域出現逃廢債行為。

  對于新網銀行來說,如果說創(chuàng)業(yè)前三年主要目標是“活下去”,打造人才隊伍,構建基礎技術架構,探索線上金融服務,那么2020年開始,讓普惠金融服務從C端轉向B端,兩條腿走路,也就成了業(yè)務發(fā)展重點。

  新網銀行對小微企業(yè)的金融服務有兩個典型特征:一個是“往下走”,另一個是“往上走”。

  “往下走”是指通過以“好商貸”為代表的產品,持續(xù)服務好更多下沉市場客戶,尤其是個體工商戶,讓普惠金融覆蓋到更多群體,解決“首貸難”問題。

  “往上走”是指新網銀行深入多個場景,與不同產業(yè)場景進行深度連接,針對經營良好的小微企業(yè),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上給予更大力度支持。通過具體產業(yè)了解客戶需求,通過場景定向服務小微企業(yè),精準助力產業(yè)數字化升級。

  過去,“不敢貸、不愿貸”既是行業(yè)現狀,又是普惠金融的痛點,如何滿足碎片化金融需求,成為新網銀行產品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從而催生了以“好商貸”“好企e貸”為代表的系列普惠金融產品。

  顯然,用數字化技術來做全流程風控,實現了客戶全程線上自主操作,滿足了疫情下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需要,產品上線以來獲得了小微企業(yè)主和個體工商戶的紛紛好評。

  隨借隨還  雪中送炭

  過去兩年,不少小微企業(yè)對資金的使用需求大增,一筆貸款審批與否,可能就直接關系著企業(yè)的生死存亡。

  2020年4月中旬開始,新網銀行在四川推出“新網向蓉”20億元專項“戰(zhàn)疫”行動,為小微企業(yè)主、個體工商戶等提供復工復產專項信貸支持。小微企業(yè)主與個體工商戶無須抵質押和擔保,僅憑一部手機、一張身份證,就可以在手機上隨時隨地完成線上信貸申請。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新網銀行累計發(fā)放小微貸款299.82億元,累計支持了超過12萬戶中小微企業(yè),涉及的行業(yè)包括餐飲、酒店、出行等,貸款用途均為購買原材料、門店裝修、員工工資等經營性用途。

  此外,考慮到小微企業(yè)的信貸特點,他們對資金的使用需求時間較短,需要靈活貸款方式,新網銀行在這方面又踏出了一大步——對公貸款支持隨借隨還。這種模式在全國的銀行中非常少見,真正解了小微企業(yè)的燃眉之急。

  比如小微客戶借一年期的貸款,年利率在5%左右,假使借100萬元,就要付5萬多元的利息,通過隨借隨還,在客戶只借了兩個月的情況里,企業(yè)實際付出的利息成本就會低得多,貸款成本也就可以大幅降低。

  四川內江的一位竹筍種植大戶王先生,就是隨貸隨還的受益者。在去年疫情暴發(fā)之后,他的資金鏈險些斷裂,種苗、肥料、人工等都需要用錢,采購商支付貨款的周期越來越長,無法結清貨款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正是新網銀行的“好商貸”雪中送炭,讓王先生最終渡過了難關,他在2020年夏天獲得11萬元的首筆授信額度之后,一年時間累計借款30余筆,筆均借款金額8000元,不僅利率優(yōu)惠,辦理也非常方便,直接在手機上就能申請。

  “小生意”事關“大民生”,正是無數個像王先生這樣的小微企業(yè)主,支撐起了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通過好商貸、好企e貸這樣的金融產品,新網銀行幫助“小生意人”提高應急能力,讓每一個小微夢想都能走得更遠。

  這種給小微企業(yè)雪中送炭之舉,也讓新網銀行收獲了媒體的贊譽,由《金融時報》發(fā)起并主辦的“2021中國金融機構金牌榜·金龍獎”頒獎典禮上,新網銀行榮膺“年度中小微金融服務中小銀行”獎項。

  此外,新網銀行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個人和小微企業(yè)信貸風險管控應用項目”,也榮獲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等六部門頒發(fā)的“四川省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優(yōu)秀項目”獎項。

  布局數字產業(yè)金融

  經過五年的實踐,新網銀行用事實證明了一件事:用科技力量與互聯網優(yōu)勢,可以解決普惠金融“作業(yè)成本高”和“風險識別難”的難題。

  雖然新網銀行的主營業(yè)務來自小微客戶,但是其不良貸款率長期在1%左右,甚至比不少銀行還要更低,即使是2020年出現疫情的沖擊,依然維持在全行業(yè)較低水準。

  財務數據也證明了這個結論,2021年上半年,新網銀行總資產規(guī)模較上年同期增加23.44億元,不良率為1.04%,較2020年末下降0.15%;撥備覆蓋率為379.84%,高于監(jiān)管要求標準。

  江海判斷,隨著5G技術、物聯網、產業(yè)互聯網等廣泛普及,未來新風口——數字產業(yè)金融已初具雛形。因此,新網銀行今年以來廣泛布局供應鏈金融,在交通運輸、醫(yī)療等領域已有了一定斬獲。

  以醫(yī)療供應鏈金融為例,自2021年9月末新網銀行醫(yī)療供應鏈產品上線以來,多家醫(yī)療流通企業(yè)已成功獲得新網銀行的授信,在短短一個月內累計授信就超過了1.5億元,其中多個客戶還是第一次得到銀行授信支持。

  隨著國家對小微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愈加重視,基于供應鏈的小微金融服務,已是仍待挖掘的巨大藍海,前景廣闊,這也是民營銀行差異化競爭的一大商機。

  更重要的是,新網銀行以技術立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優(yōu)勢互補、共贏發(fā)展的理念,將長期不斷引來源頭活水,涓涓滴灌著普惠金融的大生態(tài)。(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