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txsc > 中國新聞網

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馬宗慧:持續(xù)深化“致瀘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
2022年08月15日 13: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曹惠君

  (四川統戰(zhàn)人說統戰(zhàn)事)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馬宗慧:持續(xù)深化“致瀘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

  中新網瀘州7月24日電 (單鵬)“回訪瀘州鄉(xiāng)村小學時,孩子們紛紛把手指伸到我們面前,說自己學會了剪指甲、學會了正確洗手,這讓我很感動。”近日,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致公黨瀘州市委會主委、瀘州市政協副主席馬宗慧在瀘州接受中新網專訪,談起她親身參與的“臉盆計劃”時如是說。

  “臉盆計劃”公益活動是一項旨在以教育科普方式提高鄉(xiāng)村學生和家庭的健康衛(wèi)生標準,推動鄉(xiāng)村學生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務!安糠重毨У貐^(qū)鄉(xiāng)村小學的學生沒有養(yǎng)成衛(wèi)生意識,通過‘臉盆計劃’,致公黨黨員走進這些小學,為他們發(fā)放臉盆、香皂等衛(wèi)生用具,還手把手教他們七步洗手法,以及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從而幫助他們成長!瘪R宗慧回憶說。

  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致公黨瀘州市委會主委、瀘州市政協副主席馬宗慧!钣桀E 攝

  致公黨在瀘州開展的“臉盆計劃”,是“致瀘合作”的生動寫照。1998年,致公黨四川省委會與中共瀘州市委、市政府簽訂“致瀘合作”協議。多年來,“致瀘合作”有力促進了瀘州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成為致公黨中央社會服務的重要品牌之一。

  “1998年,‘致瀘合作’拉開序幕。剛開始,我們以提供智力資源為主,以項目為紐帶,在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重點扶持、長期合作。依托‘致瀘合作’金字招牌,致公黨四川省委會積極向致公黨中央爭取支持。24余年來,我們累計開展了500余個項目,引進資金物資約10億元,為瀘州社會經濟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馬宗慧說。

  成立于2013年9月的瀘州高新區(qū),在2015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這一轉型同樣閃爍著“致瀘合作”的光芒。馬宗慧介紹稱,在瀘州高新區(qū)申創(chuàng)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的過程中,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多次向致公黨中央匯報、反映情況,還專程赴科技部匯報工作。

  如今,這片總規(guī)劃面積218平方公里的的發(fā)展熱土,正全力沖刺發(fā)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醫(yī)藥等新興產業(yè),集聚了725家企業(yè)。其中不乏長江機械、東風小康等70余家高端裝備制造企業(yè),馳騰科技、迪信通科技等30家智能終端龍頭企業(yè)和43家配套企業(yè),以及中國電子集團、華為、北斗導航等電子信息產業(yè)項目,許繼電器、鼎科納米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yè)項目,步長制藥、科瑞德制藥、阿斯特醫(yī)療等現代醫(yī)藥產業(yè)項目。

  “現在,我們正在‘致瀘合作’擴領域、拓內涵、強品牌上下功夫,先后有‘十百千’‘社區(qū)大學’‘致檢合作’‘錫瀘合作’‘致公圓夢大講堂’‘同心清平’‘小善叔叔信箱’‘從心啟航’‘致公閱讀’‘樂學堂’等‘致瀘合作’子品牌高效運行,為瀘州脫貧攻堅、救災救濟、教育助學、基層治理、招商引資、醫(yī)療衛(wèi)生等事業(yè)發(fā)展工作貢獻了致公黨力量!瘪R宗慧表示。

    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致公黨瀘州市委會主委、瀘州市政協副主席馬宗慧。(前排左一) 受訪者 供圖

  馬宗慧曾擔任瀘州市政府副市長10年,也曾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瀘州市人大代表等。如今,作為四川省人大代表的馬宗慧,仍堅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政議政。

  馬宗慧表示,致公黨作為有僑海界別特色的參政黨,可以利用致公黨同海外聯系廣泛的優(yōu)勢,以及通過黨派“直通車”,及時將僑界人士的意見、建議反映給相關部門,或直接上報給致公黨中央,有利于發(fā)揮建言獻策、參政議政的職能作用。

  展望今后的工作,馬宗慧表示,今年致公黨四川省委會將堅持以服務“十四五”高質量發(fā)展為主線,提高參政議政成效,堅持以深化“致瀘合作”為抓手,加強社會服務和聯誼交流,堅持以全面加強自身建設為保障,提升履職能力和工作實效。(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